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凯尊汽车俱乐部地址 > 新闻动态 > 中国哲学人物:商鞅、列子、太史儋、黄缭、毛公、魏牟
中国哲学人物:商鞅、列子、太史儋、黄缭、毛公、魏牟
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8:24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  

图片

商鞅(约前390—前338) 战国时政治改革家。法家主要代表人物。姓公孙,名鞅,亦称卫鞅。后受秦孝公封商邑,号商君,故又称商鞅。卫国人。曾以尸佼为师。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。秦孝公元年(前361),入秦。孝公三年,与大夫甘龙、杜挚辩论变法,主张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”(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。孝公六年,任左庶长,推行第一次变法。颁布法律,制定连坐法;奖励军功,禁止私斗;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。变法取得初步成功,并接连伐魏获胜。孝公十年,因功升为大良造。孝公十二年,自雍(今陕西凤翔南)迁都咸阳,进行第二次变法。推行“开阡陌封疆”,废除井田制,普遍推行县制,统一度量衡制,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,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。两次变法成功,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。孝公二十四年,孝公死,惠王立,公子虔等人告发其“欲反”,为惠王派兵捕杀,并车裂其尸,灭其全家。政治上,主张“一任于法”,强调统一法令“为治之本也”(《商君书·定分》),并以“壹刑”、“农战”等政策为其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。认为“仁义”不仅“不足以治天下”(《画策》),而且是削弱国力的“六虱”之一(《靳令》)。提出“任其力不任其德”(《错法》)、“不贵义而贵法”(《画策》)、“战法必本于政”(《战法》)等政治、伦理、军事观点,为其法治主张服务。哲学上强调在“适于时”、“恃其势”、“恃其数”的基础上,要充分发挥人为的作用。提出“以战去战”、“以杀去杀”、“以刑去刑”(《画策》)等命题。认为历史是按“上世”、“中世”、“下世”演变发展的,所以“世事变而行道异”(《开塞》)。其著作战国时已流传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法家类著录《商君书》二十九篇,今存二十四篇;兵权谋家类著录《公孙鞅》二十七篇,早佚。《商君书》非作于一人一时。近人高亨认为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。郑良树认为《商君书》应视为商鞅及其学派的著作。

列子 亦称“列御寇”、“圄寇”、“圉寇”。战国时郑国人。《庄子》中传说他很穷,不食官遗之粟(见《庄子·让王》)。“雕琢复朴,块然独以其形立,纷而封哉,一以是终”(见《庄子·应帝王》),以清静无为,特行独立处世。还能“御风而行”(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)。“其学本于黄帝老子”(西汉刘向《列子序》),主张“贵虚”(见《吕氏春秋·不仁》),即主虚静无为之说。唐时封冲虚真人,为道教所神化。有《列子》。

太史儋 相传为战国时周王室史官,名儋。后于孔子一百多年。曾见秦献公曰:“始秦与周合而离,离五百岁而复合,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。”或言儋即老子(见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)。

黄缭 战国时辩者。与惠施同时。喜穷究天地万物变化的原因,故被称为“倚(奇异)人”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南方有倚人焉,曰黄缭,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,风雨雷霆之故。”

毛公 战国时名辩学者。赵国人。与公孙龙一起曾为平原君门客。“论坚白同异,以为可以治天下”(刘向《别录》)。曾因魏国危急而劝信陵君归魏,将兵破秦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毛公》九篇,已佚。

魏牟 亦称“魏公子牟”。战国时人。因封于中山,亦称中山公子牟。与公孙龙交好。曾说:“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阙之下。”(见《吕氏春秋·审为》)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责其“纵情性,安恣睢”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公子牟》四篇,早佚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